参会嘉宾合影
12月12日-13日,正和国际作为承办单位积极参加202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委员会年会关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主题大会。正和国际设计院长邢磊分享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项目中的实践”专题报告,并与行业内多位知名学者及专家共同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中国生态修复项目的研究、设计、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中的发展。
邢磊作专题报告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代理院长李迪华主持并开幕,邀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水利部水利水电设计总院总经济师郦建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超级嘉宾做主题报告。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奥雅设计、广州山水比德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GVL怡境国际集团、HOPE翰博设计、华设设计、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阿普贝思等分别就自己的专业细分领域进行了广泛及深入的交流。
0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注生态系统的恢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多样性在减少气候风险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系。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在之后将其正式定义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行动,以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高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2020年7月23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发布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具有8项基本原则,包括应纳入自然保护的原则与标准;要考虑传统的、当地的科学知识;须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产生社会效益,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能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演进;能权衡短期经济利益和未来生态系统功能等等。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注生态系统的恢复
0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中的实践
环境子系统协同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洱海流域自身的特点,洱海湖滨缓冲带区域是大理旅游和人口增长的核心区域。以洱滨村1KM示范段为例,项目建设前,农田、人口已延伸至洱海湖区边界。
设计团队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出发,充分考虑了维护场地生物多样性、削减场地面源污染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且邀请国内外业内专家、政府工作者、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从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胁迫和社会参与等四大项18个指标对场地进行评估与诊断,其中面源污染、生境破碎及公众参与性低是场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水体净化,形式服从功能
针对场地内原有面源污染的问题,通过计算场地的处理水量,设立适宜的净化目标,采取局部重塑地形,将原有的沟渠来水引入下凹的草甸湿地和现状密林中,辅以生态砾石床与自然式表流湿地的组合净化工艺,依次脱除上游来水中SS、TN、TP和COD四项目标污染物,最终达到净化水体、提供生物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生态系统服务。
水体净化,形式服从功能
(2)生境优先,形式服从自然
针对原场地生境破碎的问题,通过实现对棚户及宅基地的生态搬迁,适当引入本地物种,营建生态密林、疏林草地、草甸湿地、林下湿地等基于生物生境保护的修复方案,为白鹭、池鹭、小䴙鷉、戴胜等本地鸟类提供筑巢、觅食的栖息环境,以少量的人工辅助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境优先,形式服从自然
(3)保护保育,充分尊重自然
在葶溟溪河口区域及临洱海水线的湖滨区域,仅通过低干扰的人工施工,局部疏通水路、清除入侵植物,充分保护保育云南柳、水杉等本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同时,采用近自然的生态材料将原有的农田机耕路改造为人工步道,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窗口。
保护保育,充分尊重自然
项目建成后一年后,湖滨带的植物群落更为丰富,在此栖息的鸟类物种种类及规模都在扩大,作为水陆交错带的栖息地,其更丰富的物种和多度,补偿了人进湖退造成的自然滩地的损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这里由理念向实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终实现了“人退湖进”的人湖共生模式,并促生了“分析-工艺-模拟-设计-建设-运营-评估-反馈”的闭环,为后续129km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